你能相信一个小石头也会导致“癌症”小小的石头已经成为身体的“常驻嘉宾”很多人觉得这是“无伤大雅”的小毛病不疼的时候早就抛之脑后等发作起来,甚至癌变的时候才追悔莫及男子患胆囊结石未重视 3年后成胆囊癌。
近日,据新闻报道,南京市一医院接诊了一位40多岁的胆囊癌患者。该男性患者在3年前查出胆囊结石,虽然日常有慢性胆囊炎的症状,但发作不是很频繁,症状也不是很典型,所以患者选择“忽略”,也没有定期体检复查。
近期,该患者出现腹部不适,就医后竟被确诊胆囊癌!由于病情处于晚期,已经无法手术切除,预后非常不好。
对此医生表示,临床70%左右的胆囊癌都是由胆道慢性炎症及胆囊炎引起。该患者本身是多发的胆囊结石,如果早一点切除胆囊,可能就不会发展成胆囊癌。
胆囊结石是最常见的胆道系统疾病,其本身暂时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可怕的是其带来的并发症,包括引发急性胆囊炎、胆管炎、胰腺炎,甚至诱发胆囊癌变。
这些因素会增加胆囊癌变风险——1多发性或充满型胆囊结石;2结石直径≥2~3厘米,并且伴有息肉≥1厘米3慢性炎症,致使胆囊壁增厚(>3毫米),或胆囊钙盐沉积即瓷化胆囊;
存在以上情况,建议手术切除胆囊。否则,胆囊一旦癌变,生存期很短,预后极差。
除以上情况外,“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也会伴发慢性炎症。炎症经年累月反复刺激胆囊黏膜,最终可导致胆囊癌变。因此,即使是无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也推荐进行胆囊切除术。 胆囊切除后,不影响胆汁消化食物,只不过由于缺少了胆汁储存功能,短期之内可能会进食后容易腹泻。一般数月后,胆管会稍扩张,腹泻症状随之缓解。
诱发胆囊结石的三大原因
1、长期“三高”饮食:高脂、高糖、高碳水的食物,导致胆汁中的脂类超标,形成胆固醇结晶,易产生结石。
2、长期不吃早餐或三餐不规律:这会增加胆汁浓缩的时间,容易诱发结石。
3、内分泌失调: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易产生焦虑、失眠等症状,导致内分泌失调,造成胆囊排空障碍,胆汁淤积,容易形成胆结石。
胆囊结石疼痛的典型症状
大多数胆囊结石可无症状,称为无症状胆囊结石,可通过体检发现。
胆囊结石的典型症状为胆绞痛。多为右上腹或上腹部疼痛,呈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部分患者因疼痛剧烈难以准确说出疼痛部位,可伴有恶心、呕吐。
胆绞痛多在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或睡眠中体位改变时发生。由于胆囊收缩或结石移位加上迷走神经兴奋,结石嵌顿在胆囊壶腹部或颈部,胆囊排空受阻,胆囊内压力升高,胆囊强力收缩而发生绞痛。
若反复发作,不采取治疗措施,少数病人会出现并发症,如急性或慢性胆囊炎。肩背部疼痛和胆囊结石有关吗?
一部分胆囊结石病人可出现右肩胛部和背部放射痛,患者如果有胆囊区疼痛,上腹部B超提示有胆囊结石,即可判定肩背部疼痛是胆囊结石所致。胆囊结石的诊断方法
临床典型的绞痛病史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再借助影像学检查可以确诊。
首选超声检查,其诊断胆囊结石的准确率接近100%。上腹部B超检查发现胆囊内有强回声团,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其后有声影即可确诊为胆囊结石。
当B超不能诊断胆囊结石时,进一步行上腹部磁共振检查。
胆囊结石的诊断方法
首先是饮食管理,要保持规律三餐,尤其重视早餐以促进胆汁排出,同时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高脂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并通过合理饮食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其次是定期筛查,结石、息肉等高危人群应每 6-12 个月复查超声,40 岁以上人群则要将腹部超声纳入年度体检。
最后是及时干预,无症状结石若合并结石大、病程长等高危因素,建议手术治疗;胆囊息肉增长迅速或形态异常者,需尽早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