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爷今年73岁,相较于同龄人身体一直很健康,没有被慢性病困扰。近两个月来,他身上频繁出现腹泻症状,去家门口的诊所看病说是肠胃炎,连续输了一个多月的液,但症状没有丝毫缓解。
女儿见状不对带着他去了医院检查,经检查发现吴大爷下腹部有明显肿物,肛门指检时也发现肠道内有一个表面凹凸不平、活动度差的肿块,考虑是直肠癌。后续经过进一步的PET-CT检查,确诊为直肠癌,且已经发生了盆腔转移。
但由于就医的时间过晚,吴大爷已经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只能通过保守治疗来延长生存期……
“拖”出来的肠癌
肠癌,仅次于肺癌,是我国第二大常见癌症。
根据 2022 年的数据,全国新发结直肠癌病例 51.71 万例,平均下来,每天大约就有 1400 个家庭被肠癌诊断击中。
其实大多数肠癌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从一个小小的「息肉」慢慢演变而来。
我们的大肠(结肠和直肠)内壁覆盖着一层会持续更新的黏膜,就像一条不断自我更新的「软毯」:旧细胞退出,新细胞顶上。如果某些细胞因为基因突变或长期刺激而异常增生,表面便会鼓出一个小肉疙瘩——这就是息肉。
罹患肠癌后,身体会发出一系列的异常信号,如排便习惯改变、大便变细等,但这些症状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其他病症。即便是出现了便血,也有很多人会先入为主认为是痔疮引起。再加上,肠道所处的位置尴尬,检查时需要做肠镜,不少人会因为抗拒检查而不及时去医院。
数据显示,肠癌的发生与肠道内存在息肉有直接关系,但息肉发展到肠癌需要几年到数十年时间不等,在这中间只需要进行一次检查,一般就可以预防其发生癌变。但很多人就是抗拒检查,发现息肉后也不愿意进一步处理或随访,以至于让良性疾病一步步拖成了肠癌。
此外,有研究发现肠癌的发生与不良习惯之间存在直接关系,经常久坐的人群罹患肠癌的风险会增加40~50%。
出现3种异常,尽早做肠镜检查
当身体出现这几个症状时,需要高度警惕是肠癌来袭
1
腹部肿块
约有半数的肠癌患者会有该症状出现,不过在病程早期一般难以发现。随着病程发展,病灶越来越大,触摸腹部时都可能会有明显的肿块出现,一般肿块质地较为坚硬,且按压时会有疼痛感。
2
腹痛
结肠的位置与阑尾较为靠近,在其受到癌细胞侵犯时可能会出现疼痛感,但疼痛感很容易与阑尾炎相混淆。对此要多加注意,发现异常后及时就医,不要妄下结论。
3
排便习惯或大便性状发生变化
罹患结肠癌后,肿块会侵占肠道内的空间,继而让大便变细、不成形,部分患者会有排便习惯改变的症状,可能为腹泻、便秘,也可能是二者交替出现。病程发展到后期时,还会有异常的便血表现,与痔疮不同的是,肠癌引起的便血多会附着在粪便内部,且颜色较深。
李院士:40岁以上都要做肠镜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兆申曾在2019年世界物联网大会—智慧健康发展峰会上公开发表讲话:“40岁以上的人群,如果没有做过肠镜检查,一定要尽快做一次。
很多消化道癌症在早期没有任何症状,等到出现症状时,病程往往已经发展到了中晚期。而临床上很多肠癌是由息肉逐渐演变而来的,这中间不是一两个月或一两年能达到的,需要一定的周期。40岁以上做一次肠镜,就可以预防其演变成癌。
而结直肠癌在45岁以上人群身上较为高发,所以建议40岁左右的人群尽早进行筛查。
做肠镜痛苦吗
坦白地说,肠镜检查确实可能会带来一些不适,首先肠镜检查前需要用到泻药,肠道准备过程中多少会有些不适。 其次,肠镜检查操作过程中,通过一根导管进入肠道,说一点不适感觉都没有,这是假话。不过,多数人完全可以耐受,不必要太担心,更重要的,相比肠镜检查给你带来的益处,这点不适可以忽略,也是值得的。 当然如果你实在害怕,那就考虑无痛肠镜吧!
所谓无痛肠镜,其实就是麻醉下肠镜,通过使用镇静催眠药物,让你很快进入浅睡眠状态,从而顺利完成肠镜检查,你感觉不到任何的不适,就像睡了一觉什么事也没发生过。无痛肠镜检查特别适合那些精神极度紧张恐惧的人以及对疼痛刺激特别敏感的人,还有其他无法配合完成检查者。但也要注意,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无痛肠镜,请听从医生安排。
一般的体检患者行肠镜检查若没有阳性发现,可每3年复查一次,期间若有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脓血便等情况,则应及时就诊;有结肠息肉病史或大肠癌家族史者,建议每1-2年复查一次,或遵医嘱复查。
若肠镜检查发现异常,则应治疗后遵医嘱复查。一般来说,单发的、直径<1cm的腺瘤,每1年复查一次,具体的复查周期可根据患者的情况灵活调整。另外,患者在息肉切除后应注意饮食习惯的调整,如低脂饮食、注意增加膳食纤维的比例等。
无锡嘉仕恒信医院消化内科
为方便更多患者就医,无锡嘉仕恒信医院消化内科成为无锡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技术指导科室,共同开设了专家内镜项目和胃食管反流、早期胃肠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炎症性肠病、便秘和脂肪肝等专病门诊。
每周一、周二、周四、周五,均有无锡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专家来院,进行门诊、胃肠镜检查、手术,为疑难杂症患者及特需人群提供更专业优质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