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慢发生的肾动脉狭窄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略,有难治性高血压或短时间内血压急剧恶化要考虑到此病,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
如出现肢体活动障碍,言语模糊等症状;少尿、无尿等急性肾衰竭症状;胸闷气短、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等急性心衰症状,建议及时拨打120就诊。
就诊科室
首诊通常就诊于血液外科或肾脏内科。
诊断依据
诊断流程
就诊时医生可能会问如下问题:
- 询问患者年龄,有无吸烟史;
- 有无高血压病史,高血压发病时间、特点;
- 既往有无糖尿病、慢性肾病、冠状动脉疾病和外周动脉疾病;
- 高血压用药史,以及用药效果。
一般医生接诊后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体征会初步怀疑该病,可再通过进行一系列相关检查可诊断该病。
诊断依据
肾动脉狭窄的诊断包括病因诊断、解剖诊断、病理生理诊断。
病因诊断
一般分为两类:
大多数肾动脉狭窄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多见于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老年人。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包括:大动脉炎、纤维肌性发育不良、血栓、栓塞、主动脉夹层累及、外伤、先天性肾动脉发育异常、周围组织肿瘤压迫等。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诊断标准:
- 至少具有1个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年龄>40岁、长期吸烟。
- 至少具有2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像学表现:肾动脉锥形狭窄或闭塞,偏心性狭窄,不规则斑块,钙化,主要累及肾动脉近段及开口;腹部其他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
大动脉炎性肾动脉狭窄诊断标准:
- 发病年龄<40岁,女性多见。
- 具有血管受累部位的症状和(或)体征(受累器官供血不足、病变血管狭窄相关体征、急性期可出现受累血管疼痛和炎症指标明显升高)。
- 双功能超声检查、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或者肾动脉造影发现特征性的病变影像。
该标准需要满足以上三项,每项须符合其中至少一条。如果大动脉炎诊断成立,肾动脉狭窄程度超过50% 以上,可诊断为大动脉炎性肾动脉狭窄。
纤维肌性发育不良性肾动脉狭窄诊断标准:
- 青年患者(多数<40岁)发现肾动脉受累的影像学改变,排除动脉粥样硬化、肾动脉痉挛、大动脉炎或其他血管炎等,可诊断为肾动脉纤维肌性发育不良。
解剖诊断
肾动脉狭窄解剖诊断在于阐明狭窄的解剖特征,有助于血管重建方法的选择。肾动脉狭窄的解剖诊断方法主要有双功能超声、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或者肾动脉造影。
病理生理诊断
肾动脉狭窄的病理生理诊断是决定能否进行血管重建的主要依据。肾动脉狭窄一般定义为肾动脉主干及(或)其分支直径减少≥50%,狭窄两端收缩压差≥20mmHg或平均压差≥10mmHg。这种程度的狭窄才可能引起显著的肾血流量下降,并影响肾灌注压和肾小球滤过率,激活病理生理进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肾血管性高血压和缺血性肾病。
相关检查
实验室检查
- 血浆肾素活性检查和卡托普利试验:可以判断体内体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活性状态,预测血管重建疗效。
- 尿液分析:反映肾小球和肾小管损伤程度。
- 肾功能检查:检测尿素氮和肌酐以及估测肾小球滤过率,反映整体肾功能。测定分肾肾小球滤过率可反映狭窄对肾小球滤过率影响,能较好预测血管重建疗效。
- 血脂、血管检查:了解是否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以及血管损伤情况。
影像学检查
- 超声检查:B型超声能准确测定双肾大小和肾皮质厚度,有助于发现肾动脉起始部和主干狭窄;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观察肾动脉主干及肾内血流变化,从而提供肾动脉狭窄间接信息,对纤维肌发育不良所致肾动脉狭窄尤其敏感。
- 螺旋CT血管成像:螺旋CT血管成像耗时少,能清楚显示肾动脉及肾实质影像,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并可三维成像,对诊断肾动脉狭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为无创性评估肾动脉狭窄的金标准。
- 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肾动脉主干狭窄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高。
- 肾动脉血管造影:当无创性检查手段无法明确诊断时,需经皮插管做主动脉-肾动脉造影(以免遗漏肾动脉开口处粥样硬化病变)及选择性肾动脉造影,能准确显示肾动脉狭窄部位、范围、程度及侧支循环形成情况。
鉴别诊断
肾动脉狭窄会和原发性高血压、肾素瘤、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有相似之处,医生将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检查判断。
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一般多发于40~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多有家族史;常先有高血压,后有尿检异常,在高血压早期,尿变化及肾功能损伤均不明显;肾脏损伤与心脏、视网膜血管硬化等病变相并行。肾动脉狭窄引起的高血压<20岁或>50岁的患者发生高血压,特别是无高血压家族史者或先前血压正常或控制良好者,血压迅速升高;应用利尿剂血压反而升高;腹部血管杂音。肾血管彩超和肾动脉造影有助于明确诊断。
肾素瘤
由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体系增多,导致低血钾性高血压,大多数为肾小球旁细胞瘤,少数可由肾透明细胞癌、肾胚胎瘤、肺燕麦细胞癌等引起。肾小球旁的细胞瘤位于肾皮质,单发性,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0.2~4.5cm,肾B超、CT及X线肾动脉造影均可辨认肿瘤。
嗜铬细胞瘤
持续性高血压型嗜铬细胞瘤患者常有多汗、低热、心动过速和周围血管收缩现象,通过苄胺唑啉试验,尿儿茶酚胺和香草扁桃酸测定,易于做出诊断。应用CT及B超检查,可做出本病的定位诊断。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本病为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醛固酮引起的低血钾性高血压,个别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患者与其相似,必须认真鉴别。本病最常见的是肾上腺皮质腺瘤,较少为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
与肾动脉性高血压具有特殊鉴别意义的方法是: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血浆肾素活性显著降低,甚至为零;
- 钠钾平衡试验,钾负平衡,钠为正平衡,且CT及B超检查可发现肿瘤或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