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尿液中矿物质形成的坚硬结晶
下腹部疼痛和排尿异常是最常见的症状
取出结石与病因治疗相结合
大量饮水是最简单有效的预防方法
疾病定义

膀胱结石是存在于膀胱中的尿路结石,可在膀胱内形成,也可以是上尿路(肾脏、输尿管)的结石随尿液排入膀胱。尿路结石是尿液中的矿物质成分形成的质地较坚硬的结晶。
流行病学
尿路结石好发于30~50岁人群,男性多于女性。膀胱结石在尿路结石中仅占不到5%,经济不发达地区发病率高。原发性膀胱结石多见于男童,成人少见。
疾病类型
尿石症按照结石所在部位分为: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结石。
膀胱结石是尿石症的其中一种类型,可分为:原发性膀胱结石、继发性膀胱结石。
病因
尿液在肾脏形成,在膀胱中暂时储存并经尿道排出体外。若尿液经常在膀胱中潴留无法排空,就很容易形成结石。
基本病因
诱发因素
患有可致下尿路梗阻的疾病:尿道狭窄、前列腺增生、神经源性膀胱、膀胱内异物、膀胱憩室等。
肥胖、高血压。
尿路感染:变形杆菌感染最为常见。
有膀胱结石家族史。
气候:结石好发于热带和亚热带等高温高湿地区,夏季是高发季节。
饮食:摄入水分不足,长期低蛋白、低磷酸盐饮食,维生素A、维生素B6长期摄入不足。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糖皮质激素、维生素C(每日服用超过4g)、过量的维生素D或鱼肝油、磺胺类药物、头孢曲松钠等。
患有可导致钙代谢异常的消化系统疾病,如炎症性肠病、慢性腹泻等。
接受过膀胱手术或导尿管插入等医学操作。
症状
大多数膀胱结石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当结石阻碍尿液排出或刺激膀胱壁时症状较明显。
典型症状
排尿时疼痛最明显,常向会阴部、男性阴茎头部放射。
随结石在膀胱内位置的改变而时轻时重。
排尿可能间断性中断。
患病男童常在排尿时用手揉搓阴茎,或在跑、跳、改变体位后可继续排尿。
结石嵌顿于膀胱颈时,会造成急性尿潴留。
通常为终末血尿(排尿快结束时出血)。
伴随症状
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多见于继发于严重下尿路梗阻的膀胱结石。
就医
当患者出现排尿异常(血尿、排尿困难或排尿不畅、尿急、尿痛等)时,应及时就诊。
就诊科室
泌尿外科。
相关检查
实验室检查
尿液分析
可在尿液中检出红细胞,并发感染时可见白细胞。
尿培养
并发感染时可培养出细菌。
超声检查
经济、简便、无创,可发现直径≥2mm的膀胱结石。
可以同时检查膀胱和前列腺,以寻找结石形成的诱因、发现并发症。
X线检查
可看到大部分不透光的膀胱结石的影像,并大致确定结石的位置、大小、形状。
单纯尿酸结石在X线片上不显影。
膀胱镜检查
最直接、最可靠的检查方法。
可以直接观察结石的大小、形状、数目,还可观察有无前列腺增生等病变。
有一定侵入性,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治疗
治疗时不仅要取出结石,还要纠正结石形成的基础病因。
一般治疗
水化疗法
大量饮水可促进较小结石随尿液自行排出。
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溶石、防石药
抗生素
用于并发尿路感染的患者。
手术治疗
当结石体积较大、无法自行排出时,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治疗。
经尿道取石术
使用超声波等碎石器粉碎结石,再经腔镜将碎石冲出体外。
适应证:直径<4cm的单纯膀胱结石。
可同时进行病因治疗: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直视下尿道狭窄内切开术等。
冲击波碎石术
冲击波碎石术(SWL)适应证:体积较小,能一次性粉碎的结石。
开放式手术
适应证:直径>4cm、质地较硬的膀胱结石以及无法做膀胱镜检查的患者。
可同时进行病因治疗:膀胱憩室切除术、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等。
预后
膀胱结石可以治愈,但很容易复发。
并发症
尿路感染
患者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排尿时有烧灼感等症状。但膀胱结石并发尿路感染并不多见。
日常
膀胱结石很容易复发,调整饮食结构可以有效降低复发率。
日常生活管理
膀胱结石患者应增加饮水量,每日饮水2500~4000ml,使每日尿量保持在2000ml以上。
含钙结石患者:少吃草酸含量高的食物,如菠菜、茶、草莓、巧克力、甜菜、麦麸、松子、核桃、板栗等;每天蛋白质摄入量不超过1g/kg;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g;减少大剂量维生素C的摄入。
非钙性结石患者:尿酸性结石患者忌食动物内脏、鱼虾、各种肉类;胱氨酸结石患者应少吃肉、蛋、奶、花生、小麦等食物;可多吃柑橘类水果,多喝橙汁、柠檬水。
减肥:尿路结石患者体重指数(BMI)应维持在正常范围,偏瘦更佳。
积极治疗和控制其他伴发疾病,如尿路感染等。
日常病情监测
若出现排尿异常及时就医。若存在膀胱结石诱发因素,需定期检查。
预防
大量饮水是预防膀胱结石形成及复发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定期体检,若患有前列腺增生、膀胱憩室、尿路感染等疾病,应及时治疗,以免继发膀胱结石。